中秋节的起源和由来

秋节起源于古代,在汉代流行,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后。中秋节是古代天象崇拜和敬月习俗的遗迹。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的天体成为祖先崇拜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季节,是古老的“祭月节”,而中秋节则来自传统的“秋分祭月”。据研究,最初的“祭月节”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日。然而,由于历法在历史发展中的融合,阴历被用来将“祭月节”从二十四节气“秋分”调整到夏历八月十五日。

内容拓展: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天象的崇拜。秋夜祭月的习俗后来以月亮的团圆形式展现了人们的团圆。中秋节,人们会祭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为节日在八月十五,所以叫“八月节”、“八月半”;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已婚女儿回家团聚,所以也叫“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生日”。仲秋时节,各种水果因为被称为“水果节”而成熟上市。侗族被称为“南瓜节”,穆拉姆被称为“后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