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读者对《雪中悍刀行》的结局感到困惑。为什么徐凤年在抵抗北莽进攻后选择退休江湖,解散北凉王府和北凉军?
老北凉王徐晓,国士无与伦比的李义山,以及许多谋士和著名将军,他们为建设北凉付出了多少努力,有多少士兵为北凉牺牲了。北凉王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但徐凤年解散了他。你为那些死去的北凉士兵和为北凉牺牲了这么多的长辈感到难过吗?
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这是由徐凤年思想境界的升华引起的。我还记得徐凤年接任北凉王抵抗北莽的原因吗?不是因为忠诚,而是因为孝顺。他不想让徐晓一辈子积累的家族财产崩溃。徐晓一生中,20年打下中原,20年抵御北凉。徐凤年只是想成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不想成为一个忠诚的大臣,自然不可能让徐晓半辈子的努力浪费。
因此,即使离阳皇帝算计他,他也会尽最大努力坐在北凉对抗北莽。离阳皇帝根本不怕他倒向北莽,这算死死。
但是为什么说徐凤年解散北凉王府是思想的升华呢?因为徐凤年从小就慢慢走向了自我。从徐晓到北凉人,离阳人。守住北凉家,很难帮助整个中原人。
故事应该从春秋九国乱战开始。人屠徐骁横扫六国,功高振主,手握重兵。对于离阳的老皇帝赵丽来说,徐骁不仅是他的好兄弟好臣子,也是他开拓领土的好下属。同时,这也是他心腹的大问题,也是他想摆脱的对象。因此,在横扫六国的尾巴时,首都发生了一起白色的衣服,徐赵家族的芬芳直接崩溃。
离阳新皇帝赵敦上任后,他对徐晓视而不见,所以他做了很多黑手,包括限制粮草流入,任命顾剑棠和淮南王限制北凉军。此外,科举考试提高了北凉士进入官场的门槛,使北凉人难以进入官场。
从长远来看,20多年来,结果是,包括徐家在内的北凉道人,在中原士人眼里,都是我族人,而不是中原人。因此,他们是中原抵御北莽的缓冲线。可惜战争炮灰和伤亡,这对北凉人来说无疑是悲哀的。
中原皇家一直认为北凉军是心腹之患。只要北凉军在北凉王手里一天,离阳皇帝就睡不着,吃不着。北凉人的生活环境不会得到改善。毕竟北凉山川贫寒,资源匮乏。虽然战斗激烈,但文明相对落后,长此以往很难健康发展。
如果徐凤年只想守住北凉王府,那就很简单了。徐凤年已经是三圣人了,可以说是世界上不可战胜的手。即使是太安城的陈貂寺也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他守卫着北凉王府,那么北凉王府几百年的存在一定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后果是北凉人民不得不受到中原的歧视和压制。而且这不是“可能”,而是新皇帝赵铸已经这样做了,于是徐凤年和白狐儿的脸被杀进了首都。一座首都,数百位大师,整整3万件盔甲,也阻止不了他。
然而,徐凤年最终选择了解散北凉王府,让赵铸善待北凉后退休江湖,让别人传播北凉王徐骁战死战场的言论。为了让北凉人有机会融入中原,让中原人放下对北凉的歧视,这一代人可能很难完成,但两三代之后,这是很自然的。
徐凤年再活一百年不成问题。他在首都外面看着他们。赵铸对徐凤年感到内疚,会善待北凉。此外,寺庙上形成的“凉党”离北凉人的春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