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八)
1、伤寒论第96条辨: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2、伤寒论第103条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3、伤寒论第113条辨: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原文解释】病的征象像太阳伤寒症,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不是太阳伤寒症而是温病。
4、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当处方使用麻黄汤时,肺里的津液会往外走,到皮肤毛孔,流汗出来。人身上是没有空气的,当汗出去时,后面会自然补位。
5、用量及煎煮法:炮附子8钱,桂枝6钱,白术3钱,炙甘草2钱。六碗煮三碗,去滓,温服一碗,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解,过会儿又有点了再喝第二碗半碗即可,意思是逐渐减量,因为病已经好很多了。
中医胸胁苦满与胃脘胀满有没有区别?
是完全不同的。小柴胡治少阳病所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逍遥散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两胁作痛者肝郁气滞所致。左金丸治肝经火郁,故为胀痛 。
指感觉胸胁部胀闷不适的表现[2]。《内经》有“胸胁支满”(《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胸胁满”(《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的记载,义同胸胁苦满[1]。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1]。
胸胁苦满,是中医对胸闷的一种描述方法,就是说胸闷症状比较重,从中医角度考虑,是由于心情不好,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
我们人体两边胁肋部的内脏是不一样的,左边的是胃,右边的是肝胆,中间有十二指肠,脾脏等。
胃脘胀问,甚则疼痛,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者,是食滞胃脘痛。为饮食过多,食物停留,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所致。
情绪方面的异常,比如抑郁、郁闷、心情不舒畅、有时候也可以表现为心烦失眠,长期睡不好觉。,气血瘀滞,气机瘀滞以后产生胸闷胀满,胸胁苦满,胃脘胀满,少腹胀满,父母女月经期间乳房胀疼,小肚子胀疼等症状。
胸胁苦满是什么意思啊?
是胸胁部满闷不适,难以名状。是邪入少阳或肝胆气机失调所致的症状。
胸胁苦满,是中医对胸闷的一种描述方法,就是说胸闷症状比较重,从中医角度考虑,是由于心情不好,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一般指的是少阳胆经为病。胸胁苦满,由于太阳经之邪陷少阳,少阳经气不利,上犯于口,见口苦。
胸肋苦满。大概是肝气不升 。郁结化火。才会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这样子。小柴胡汤主之。如果是胃脘胀慢。大概是胃气上逆。饮食停于胃俯。痰火交结在一起。以至胃不降逆。可以用。橘皮竹茹汤 加上枇杷叶。
胸胁的意思是:人体部位名,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中医词典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是胸胁部满闷不适,难以名状。
第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胸胁的地方,纵膈膜、横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统,严重的还有水声,很胀满,肋骨会痛。第默默不欲食,人的五脏六腑外面都有淋巴和神经,自然肠胃的蠕动会受到影响。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二)
1、伤寒论第107条辨: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3、伤寒论第108条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原文解释】外感伤寒病,腹部胀满,胡言乱语,寸口脉浮而紧,即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纵”,进行治疗用针刺期门的方法。
4、伤寒论第86条辨: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原文解释:衄血许久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
5、伤寒论第97条辨: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原文解释:当病人服了小柴胡汤以后,出现口渴欲饮等阳明见症的时候,表示病已经转属阳明证了,治疗的时候,必须按阳明证的治法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