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北方南方的春节文化习俗,解释分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气候、地形、水文、纬度、地貌、湿度等,任何动植物都与其生长的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北方一年,南方两三年,温差导致动植物生长不同,人们的需求自然不同,习俗自然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生活水平也不同。 南方和北方的新年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吃新年饺子。这对北方人来说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了。
南方人更注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也没关系。 但是南方人过年的时候,除了除了除夕晚餐,元旦的早餐也很讲究。为了新年有好兆头,大人小孩不允许在元旦睡懒觉。
不管除夕玩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要起床,七点多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广东人怎么过春节?南方人过节的习俗是什么?
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正月16日,广东人对春节时间的定义,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名字;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多”的称谓。 广东人被称为“正月十五前是年”,也就是说,春节直到16日才结束。有的地方遇到16是年例,年例大闹三天,春节时间的定义要延长。在此期间,有特定的习俗和比较固定的活动内容,还有很多相传至今。 送神扫尘备年货 年前三件事:农历12月23日,旧俗称送灶神日,这一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神清理干净,放酒、糖、果、蛋糕,烧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说错话,所以祭品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粘住灶君的牙齿,不让他胡说八道。灶君升天后,直到元旦早上才回来。据说灶神掌管着一家之福,所以广东农村至今仍非常重视送灶神。 农历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户户搞清洁卫生。《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这是春节的准备。“尘”与“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扫尘时,人们习惯于准备新的扫帚,清理墙壁和屋顶上的灰尘和蜘蛛网。通过扫尘,他们将疾病、厄运和灾难一起扫出门外,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连续几天扫尘清洁,直到二十八,所以民间有“年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除了内外清洁,人们还清洗家具、盘子和床蚊帐。在此期间,个人通常会洗头、理发和购买新衣服。 农历12月25日至除夕前,城里人开始忙着办年货,而农村人则浸泡米粉准备过年食品。广东农村兴包粽子,做米B,炸堆;城市兴蒸年糕,炸角仔。大粽子和米乙馅料充足,味道鲜美,回味无穷。除了自己吃,这些糕点大部分都准备好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年前做好年货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贴春联吃团年饭守岁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每个家庭下午都开始贴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古称“桃符”、有2000多年历史的“门贴”。宋代文豪王安石的名句“千家万户的建筑日,总是把新桃换旧符”,说的是新年贴春联的习俗。春联是用红纸写的,广东也有人称贴春联为“贴红”。春联内容广泛,但都离不开对未来的喜庆、吉祥、期待和祈祷。过去广东居民最常用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商人的对联大多是“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到三江”。以前联由好书人写,收钱润笔,现在市场上有统一的印刷品出售,还有精美的烫金新品种。同时,广东人也有贴门神、年画、倒贴“福”字的习俗。门神贴在两扇门上。传统上,他们都贴在历史上一些杰出的人物身上。他们强大而凶猛,驱邪防灾,如唐代的魏征和尉迟恭:三国的关公和张飞。农村年画用于布置更多的房间大厅,增添节日气氛。除福、禄、寿外,历史题材较多,古代四大美人、红楼梦、水浒人物最受欢迎。倒贴“福”字,将大大小小的福字倒贴在墙上、门楣、门上,表示“福气已到”。 广东人非常重视除夕的“团年饭”,也叫“吃年饭”。除了家庭团聚和家庭幸福,他们还祈求家庭安全,所以工作多远的人都尽力回来过年。团年饭是春节的亮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后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为了吉利,大蒜(寓会计算)等。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吃团年饭还是很流行的。如果有远行的人没有回来,桌子上摆着未回来的座位和碗筷,象征着团聚和怀念。若有新婚夫妇,还要多摆一副碗筷,来年加丁吉意。团年这顿饭,一般都是故意多做一些,吃不完,留到明年,说明丰富多余。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为了减少做年饭的疲劳,在酒店餐厅吃团年饭越来越受欢迎。更好的酒店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很多人还在宴会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唱卡拉OK、打麻雀,拍照留念,多姿多彩。 守岁来源早,唐代杜甫诗中提到:“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守岁,通常是大人围坐畅谈,整夜不眠,取意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对新年的殷切期待,也表现出精力充沛,龙马精神。午夜12点,父母和长辈叫醒孩子起床,踏上新年,穿上新衣服,给压岁钱。压岁钱,广东俗称“穿衣带”,多称“利是”,讨压岁钱称“逗利是”。长辈给年轻一代,以孩子为主,未婚成年人和孩子同等对待,也可以收费。压岁钱意在镇压邪恶,希望孩子快长大,聪明进步。“逗利是”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活动,可以用压岁钱买零食或鞭炮,节俭懂事的孩子,可以存钱买学习用品。守岁在广东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很流行,子时一到,炮竹齐鸣。吃团年饭是春节的亮点。贴春联,挂灯笼,一派喜庆的气氛。 新年三件事:开门拜年送穷 正月初一是新年,到处都是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大人小孩都穿上最好的衣服,见面多道“恭喜发财”,互相祝福拜年。第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但广东人把这一天延伸到一年。时刻处处小心,图吉利,避免丑话,避免错误。偶然说半句不吉利的话,也立即补上几句补救措施:“逢凶化吉”、“丑事不灵,好事灵”;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盘子,立刻补上一句话:“落地开花”、“花开富贵”。 初一开门,农村看得很隆重。一大早,给祖先敬香,给长命灯加油,烧鞭炮开门。意开门红,吉星高照,五福临门。这一天,农村也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有些农村还习惯吃素。近几年来,城市人大年初一兴起到餐厅喝早茶,互相拜年,茶后逛街,游公园,看舞狮,节日活动不断创新。 年初二称之为开年,全家人吃完开年饭,标志着开年。接着,人们便带着礼物,带着孩子去拜亲访友,你来我往,城乡人满为患。广东的习惯,大部分都是年初二回家,女婿见公公婆婆。 年初三,广东大部分地方都叫“穷鬼日”,人们早上烧炮竹送穷鬼。广东人更注重祛除“赤口白舌”毒咒。过去没有禁止鞭炮,城市和农村一样,天还没亮,就放鞭炮,加点盐,让它弹起来。“盐”与“言”同音,即消除是非谣言,俗称“弹赤口”。这种习俗在广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很流行。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人的生日。传统上,从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特定的生日,依次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人类共同生日,人类共同庆祝,通常像除夕,鸡杀鸭,一家人吃大餐。以前有吃七道菜做成的“七宝汤”,因为太复杂了,现在都变成了大鱼大肉,如果天气稍冷,有些家庭还打边炉开餐。大年初一,孩子们穿着新衣服,燃放鞭炮,逗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