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万事万物的需求都至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态需求,即恰好满足自己需求,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知足者常乐的人;还有一种是病态变的需求,即个人针对某事物需求形成了病态的举动。
后面一种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过度追求所需的事情;另一种是过多压抑感心里所需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紧紧围绕个人过度追求所需的事情,对于我们的潜意识个人行为、认知能力开展深度解读。
在这以前,就以“爱情的需求”为例子,分析一下哪些是人们的常态需求,对比起来可能就明白什么是病态需求了。
对于爱的常态需求
每个人期盼得到更多的了解、认可和适用,这是对于爱的本能需求。
可是内心强大的人也十分搞清楚,除开绝大多数家人和极个别情侣以外,好像没人愿意漫无目的、无条件地密切关注自身。
想要获得他人的爱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互换,而且这种互换应该是等价的。
我们可以把这种基于交换价值为准则的爱的需求,称作对爱的常态需求。
换句话说,你想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你得表现自己非常值得他人去爱一个人。没人会像爸妈那般,不追求一切收益地来爱你,绝大多数靠近你的人全是有计划的。
爱作为一种情绪,不能单纯地靠“交换价值”去满足,这就意味着爱是双向的。
假如你爱一个人是因为她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并不是你也喜欢他,那么这就并不是真真正正的爱,你只是为了不要钱的私人保镖罢了。对于爱的常态需求,理应都是基于坦诚相待的基础之上。
此外,对爱的常态化需求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奋发向上的、满足的、支撑的。彼此之间相爱的人从来都不是“自恋狂”,把别人的缺点也作为优势。
应当寻找另一方不足之处,帮他纠正。或者对方有哪些更高的追求,也应当满足他、支持她。
对爱的病态需求的五大主要表现
第一大主要表现:能给我安全感的人才算是喜欢我的人
有不少人经常会说:因为她可以带给我安全感,因此他是爱我的。最先而言做为内心强大的人,80%的安全感解决是来自于自身的内心世界而非别人;
次之,能够带给你安全感的人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你的人。最终,为了获取某类安全感而爱他人,你无法得到真真正正的爱。
这一类人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具安全感,而非想找到真心爱自身的人。实际上,只要是有一定影响力、一定经济能力的人,都能够带给人们安全感。但是真正爱你的人,又有多少呢?
第二大主要表现:服从我的人才算喜欢我的人
操控别人可以给个人产生自豪感和安全感,是大多数人类的本能。但如果你没有直接的权力,想去操控别人好像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这一类人懂得了运用我们的爱操控别人,达到心里对优越感的追寻。在他们眼中,如果有人善待自己,就可以为自己所控。需要操控别人,也必须获得别人的爱。
最初,她们畅快施展自己的风采来获取别人的爱,直到他人爱上以后显现出真实的一面——操控别人。她们对爱的需求是病态的,所以这些爱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基础之上。
第三大主要表现:达到我需求才算喜欢我的人
如果你想要别人爱上你,是由于你可以获得益处,那么这就是病态的需求。
这是一种净利己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他人仅有持续不断的满足你的要求需求,不然也不算得上爱着你。
如果有人无法再满足你的要求需求,那么你会毫不犹豫的离去另一方,寻找下一个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人。
这一类人心里无情无义,为了实现需求可以做一些突破底线的事。
在她们的认知里,你不符合这个要求,就等于是不爱我。因而,这样的事情很明显是一种对爱的病态化需求。
第四大主要表现:只有喜欢我,不可以爱他人
在这样的人的思维中,把别人对别人的所有兴趣爱好都当做是对自己忽视和懈怠。她们的逻辑是这种:如果你还爱我,你就不能够对于其他所有人过多关心。
实际上,她们所认为的“过度关心”,也不过是正常交往而已。由于这些人心思敏感,所以将这类正常交往也当作是对自己忽视。
这一类人自我认同太强,她们对爱的病态需求其实就是为了赔偿幼年时期爱的缺失。
这类需要独享某些人的爱的念头,显现出内心深处的自傲心理状态。她们内心害怕自身被遗弃,因此这般嫉妒别人。
第五大主要表现:需要一个极致的人善待自己
这一类人一直希望碰到这样的一种爱:这一人本身有极强的工作能力、人格魅力,而且在各个方面并没有可苛刻的地区。在他们的逻辑中,只要你自己碰到这样的的人,就能赔偿自身前半辈子的重要不成功。
他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解救”自身,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苛刻。她们分毫无论自身的情况怎样,仅仅想象有这么一个人的来临,可以让自己的人长有一个神反转。
说到底,她们对爱的需求转变成一种被解救的向往,这样很显而易见是一种病态的需求。
总得来说,对爱的病态需求,反而会导致自已的需求无法满足。让心里对爱的需求返回常态,你才会获得别人的真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