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苔茶是什么茶?贵州石阡苔茶的特点及介绍

石阡苔茶既是茶树的品种,也是茶的名称,是为了恢复历史名茶,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根据不同的生产方法和发酵程度,分为绿茶和红茶。明清时期,它曾是朝廷的贡品。茶香醇厚,耐冲泡,芳香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钾、锰、锌、硒、氯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石阡苔茶题为“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横幅,这是对石阡苔茶的最高赞誉。

石阡苔茶(绿茶)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摊凉、做形、干燥、烘焙、提香。其品质特点是色泽绿润,叶肉肥厚,外形扁平,叶底嫩绿明亮。冲泡时,叶芽竖立,茶汤黄绿明亮,栗香带花果香,香气醇厚爽口,栗香显露,八泡有余香。玻璃杯、陶瓷茶具、盖碗杯可用于冲泡石阡苔茶。:加入85~950的比例°用沸水冲泡c。如果用盖碗,前三泡冲泡30秒,然后每泡40秒。喝石阡苔茶讲究先闻其香,再观其色,再品其味,茶文化尽在其中。

“苔茶出夜郎,泉水煮琼浆。灵气除心结,皮肤暗香。”作为中国古茶区之一的石阡县,享有“中国苔茶之乡”的美誉。石阡是夜郎的故乡,有2226年的文献可以研究。秦赢政28年(公元前219年),位于今县西部的夜郎县,属象县。

石阡种茶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历史。石阡是世界茶树的产地之一,优秀的苔藓茶树起源于此。唐代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记载了“黔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到,味道极佳”。夷州是今天的石阡,因此被誉为“贡茶之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石阡苔茶虽然“养在深闺”,但仍有许多文字记载。但北宋《太平环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中华民国的《贵州通志》和现代茶圣吴觉农的作品都从不同方面记录和描述了石阡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比如民国初年,《贵州通志》载有“明清时期开始种茶、喝茶”、“石阡茶、湄尖茶都是贡品”。

据说过去,在距离石阡东南部县40公里的山脉中,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洞,叫做仙人洞。洞穴里隐藏着两个神仙,他们被命令去扶贫。在这个地区,人们可以借到仙人洞,只要他们缺乏衣服和食物;人们有灾难性疾病,只要他们喝仙人洞的圣水,他们就可以消除灾难,减少灾难。因此,周围的模仿者经常在这里祈祷和平与幸福。

一日一老翁因长病不愈,由家人帮助到仙人洞治疗。到目前为止,我看到水源干涸,坑里的落叶沉积,老人没有水喝,所以他用池里的落叶作为药物咀嚼和吞咽。叶子的入口微苦,回味甘醇,味道很好。他只觉得药叶下了肚子,突然神清气爽。于是他摘下落叶树上的种子,回家播种。消息传开,人们去仙人洞采摘圣人池边的树种植。未来,这棵树的种植面积将越来越大,成为后人称之为“苔茶树”。

据说苔茶发源的村子里有一个农民,午饭时,一只大蜈蚣爬过一个盛着凉饭的簸箕里,一路留下银绿色的毒汁。午饭后,全家人顿时感到难以忍受的腹痛,于是把炖了很多天的罐罐茶倒给家人喝。过了一会儿,家人的疼痛被消除了。消息传开后,每户都有罐罐茶,用于消毒解痛,然后日常饮用作预防,流传至今。罐罐茶具有消食、化气、解毒的功效。虽然这个故事有神话石阡苔茶,但它夸大了石阡苔茶的药用效果。但从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石阡人对当地茶业的热爱。

贵州石阡位于梵净山东麓,是国家生态示范区,也被世界公认为北纬30°C黄金茶带。石阡县海拔高,纬度低,日照不足,森林覆盖率53%。土壤微酸,含有钾、锌、硒、锶、锰和钛的微量元素。植物生长环境良好。

佛顶山是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被誉为梵净山的姐妹山。周围群山连绵,气候温暖,森林广阔,云雾缭绕。每一片茶都沐浴在大自然的万物之怀中,魅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