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级市有哪些(福建省如何形成了9个地级市格局)

如何形成福建省区划变化和五个专区格局的九个地级市?

福建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总人口超过4000万,共有9个地级市,其中包括一个副省级城市。

因此,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今日,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福建省的基本情况。

福建省属于中国东南地区的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福建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尤其是海运。

据2020年七普统计,福建省总人口达到4100多万,与东北辽宁省基本相同。

福建省地形结构非常复杂,以山丘为主,耕地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有一种说法是“闽人以海为田”。

2021年,福建省GDP达到4.88万亿元,达到了很好的水平。人均经济水平方面,福建省人均经济水平很高。

目前,福建省辖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莆田市、宁德市9个地级市。

其中,厦门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和5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至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经过元明清三朝的调整和完善,许多省份的基本划分最终形成。

福建省的情况比较特殊,福建省的地形结构非常复杂,自元朝福建省成立以来,福建省的区划变化非常小。

福建省曾分为八个部分,因此有八闽的说法。不得不说,由于远离中原,福建各地的传统文化相对完整。

截至清朝道光皇帝统治时期,福建省共下辖9个政府和2个直隶州,分别为:

福州大厦、兴化大厦、泉州大厦、漳州大厦、延平大厦、建宁大厦、邵武大厦、汀州大厦、福宁大厦、中国台湾省大厦、永春大厦、龙岩大厦。福建省许多州政府的名字都有很强的含义,如邵武、建宁等。

清朝统治后期,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清朝一败再败,不得不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割让大片土地。

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其中相当一部分现代化项目在福建省设立了马尾造船厂等。

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各地军阀相互攻击,对各地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和建设的时期。

福建省因实际管理需要,分为2个地级市、8个专区,共10个地级区划,分别为:

福州、厦门、建瓯、南平、漳州、泉州、福安、永安、闽侯、龙岩。

伴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各地区划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调整。

1950年,泉州专区、漳州专区、建瓯专区更名为晋江专区、龙溪专区、建阳专区。

全省仍然是两个地级市和九个专区的格局。1956年,建阳专区被撤销,原辖县被划入南平专区管理。闽侯专区被撤销,原辖县被划入福州、南平专区管理。

福安专区、永安专区陆续撤销,原辖县分为龙岩专区、晋江专区管理。

此时,福建省形成了两个地级市、五个专区的区划格局。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通信和交通水平有限,县太多,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在福建省,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福建省山丘多,县太多,管理难度更大。

福建省于1959年重建闽侯专区。福建省于1960年成立了三明地级市。

此时,福建省辖3个地级市,6个专区。然而,三明市只存在了三年。

福建省三明地级市于1963年被撤销,成立了三明专区。

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所有专区更名为地区后,福建省下辖的7个专区相继更名。

1971年,由于实际管理的需要,福建省南平地区、福安地区、闽侯地区先后更名为建阳地区、宁德地区、莆田地区。

请注意,这三个地区更名后,福建省各地级区划的形成已基本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了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辖区相继进行了区划调整。

莆田地区于1983年被撤销,莆田地级市成立。

1985年,晋江地区被撤销,泉州地级市成立。

龙溪地区被撤销,漳州地级市成立。

1988年,建阳地区重新更名为南平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福建省各地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区划调整仍在继续。

南平地区于1994年被撤销,成立了南平地级市。

龙岩地区于1996年被撤销,成立了龙岩地级市。

1999年,宁德地区被撤销,成立了宁德地级市。

到目前为止,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已经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