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答案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提高资源利用率。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真的,但他们不知道具体情况是什么。
一、我国垃圾分类时代
中国平均每人每天产生1.1公斤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年市场容量接近8000亿,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约4亿吨。
要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必须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把垃圾变废为宝。
2000年,住房和城乡发展部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03年制定垃圾分类相关标准;2016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政策。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务院发布垃圾分类文件后,重点城市也发布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垃圾分类实施计划》,中国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二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错误的地方资源。这句话是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答案。
在生活垃圾中,有很多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因此,如果垃圾可以分类,很大一部分不再是垃圾,而是可用的资源。
垃圾通常分为四类:
一是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材料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这些垃圾可以通过综合处理和回收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如果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造850公斤纸,节省300公斤木材,比等量生产减少74%的污染;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可炼钢0.9吨,比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空气污染75%,水污染和固体废物97%。
二是厨余垃圾
包括剩菜、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废物。堆肥采用生物技术,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
三是其它垃圾
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灰尘和食品袋(盒)。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四是危险废物
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汞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用电器、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通常被单独回收或填埋。
有效促进垃圾分类的实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在社会端口,公众需要养成生产生活中垃圾分类的习惯,节约资源,减少交付,垃圾分类应不知不觉地成为公众自发的行为准则。
在市场端口,市场需要有效消化公众在垃圾分类后产生的垃圾类别,形成有利于垃圾回收的条件保障,包括收集、运输、再利用和处置,以及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价格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一方缺乏主要作用,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其他主体在垃圾分类处理中的作用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动员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