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的是什么道理?
《大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作者是曾子,大学告诉我们,就是要正心修身。俗话说,心平气和,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保持气脉通畅,气脉通畅才能身体健康。这也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养生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意思: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大学》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创作于1924年记述的是高尔基青年时代的一段生活。高尔基到喀山去原本是希望能进大学读书,由于生活的原因,他只有在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这所大学里接受熏陶。
2、全书包括“三纲物”(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之根本”,而强调“仁政”,主张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明确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事实上,这正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先王之道的宗旨在于弘扬人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昀完善的境界。
5、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6、《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4、《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我们先看三大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彰显发扬光明的德性。
5、四书五经内容如下:《大学》。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
如何理解《大学》中的道理论证?
1、《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2、大学之道的说理方式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3、分析:还是从论证方法方面来理解,此处是比喻论证,不仅要说明比喻论证所说明的道理,还要评价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要用“形象”“有力”这类评价语。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
4、道理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请从中任选一角度,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
2、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4、“明明德”的本义,就是自明、内明德道学问的准则,这是“大学之道”的纲要。要达到明明德的实际,就要用“止、定、静、虑”等学问层次去证得。正如老子在《德道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
6、《大学》作者:曾子 朝代:春秋 原文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熹的《大学章句》说了些什么
1、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2、虚灵不昧出现在朱熹《大学集注》关于“明德”的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3、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4、大学章句序(译文)朱熹原著 张国堂译 2003年12月10日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大纲和方法。自从天主上帝创造人类以来,则天主上帝莫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知之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5、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语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