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二泉映月作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他被称为“中国贝多芬”,他创作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他一生创作和表演了270多首民间音乐,但现在只剩下六首了。这个人,就是阿炳。

1893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原名华彦钧,是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从小就和母亲在一起生活

四岁时,母亲受不了世俗歧视的目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被同族姑姑抚养。

1901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称父亲为“师父”,在三清殿道观雷尊殿当道士,开始上私立学校。因为父亲精通各种乐器,他开始向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等乐器。

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当他学习长笛时,他的父亲不仅要求他在风口吹,还要在长笛的尾巴上挂一个铁圈,以增强阿炳的手腕力量,然后直接换成重量。在父亲的指导下,12岁时,他可以演奏各种乐器,经常参加念经、音乐和其他活动。

1910年,阿炳正式开始参加道教音乐演奏。他长得很有才华,嗓子也很好。他一出道,就在无锡道教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被称为“小天师”。

这与他多年来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他一边表演,一边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的曲调,努力学习道教音乐,不断完善。

上帝对这个音乐天才不公平。2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阿炳继是雷尊殿的大道士。直到他父亲去世,他才知道自己的生活经历。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被好心人照顾的孤儿,没想到自己是个私生子,对他打击很大。

由于交友不慎,他开始染**,还嫖娼。不幸的是,阿炳染上了**,导致失明,从而失去了对道观的控制。

不久,人们安排了江阴农村一个叫董彩迪的寡妇来照顾阿炳的日常生活。阿炳没有被命运打倒。由于失明,他不能参加法律劳动,所以他不得不在街上卖艺术来谋生。

从此,一位创作型民间艺术家诞生了“盲人阿炳”文明。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最动人的音乐《二泉映月》。1929年,阿炳和董彩迪结婚了。

无锡沦陷后,阿炳和妻子回到江阴老家避难。不久,他们去了上海。阿炳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钢琴家,演奏三弦。

他创作了一首二胡独奏曲《听松》,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不想成为亡国奴隶。

1939年,阿炳回到无锡,重新创业。他非常关心国家事务,眼睛看不见。早上,他去了茶馆,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回家后,他构思了自己的想法。

下午,他在崇安寺茶馆前唱歌。晚上,他在街上拉二胡,演奏自己创作的歌曲。因此,阿炳的生活非常艰难。

1947年,阿炳患有肺病,卧床吐血,无法在街上表演艺术。他不得不在家里修理胡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音乐获得新生。

第二年夏天,为了探索、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委托杨荫浏教授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然而,阿炳没有时间赢得人们的鲜花掌声。他于12月4日去世,结束了他的跌宕起伏,享年57岁。他死后,被埋葬在无锡西郊明亮山脚下的“一和山房”道士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