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起名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不知道,你网上看看吧
重庆四个直辖市有3个民族是什么民?重庆四个直辖市有3个民族是什么
3个民族是苗族、土家族、汉族
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今天,小编就和你一起看看白族是如何取名字的。 据专家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早有姓氏的只有3个民族,即广东连南瑶族、俄罗斯族和白族。除非较为边僻的那马支系,白族都少不了有姓氏,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即姓氏一直成为了汉族或白族区分血缘关系的标志。隋末唐初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先民“河蛮”就拥有“数十姓,以李、赵、杨、董为名家”。至今,我们在白族民居的照壁上还能够普遍见到四个题字,除了有“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外,还有“百忍家风”(张)、“清白传家”(杨)、“工部家声”(杜)等等,其典就出自汉族的名人传说。此和“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一样,都是想把自己的祖系拉扯到汉族那里。 白族人取名喜欢用神、日、月、山、海、花、鸟等象征着力量和美丽等词汇,白族名字中常用的“易长”“大日”“观音”“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腧城…‘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最多,这也是因为佛教密宗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结果。总之,用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起名习俗在佛教密宗教派流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改变。 白族人起名没有姓,白族先民最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是名家。《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五十个,《南诏图传》中有十六个,说明南诏时代汉姓的采用早已很流行。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 冠姓起名渐渐形成了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尤其是冠汉姓最多。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或者是“四字名”。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的三字名有张高大山、秦爱波罗、李虹美丽、周田共同等十人,《南诏图传》中有王喜进取、刘望高贵,《蛮书》中有刘王起生、蒙大网罗、李非乐进、许不罗菲、章花信苴、杨丽春晓。这些姓名之中,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意义,如“信苴”为王子,“乐进”为虎王,“波罗”为老虎。 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文名,最后一个字是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1221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刘金刚田、李法华镛、周大乔林”;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刘药师祥、陈观音锦、赵诸天仑”等。此外,像“陈药师齐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份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份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自称“白子”、“白尼”,“子”、“尼”都是“人”的意思。汉意为“白人”。旧称“民家”,他称“那马”、“勒墨”。据说因为他们崇尚白色,故称“白”。 要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带等地,贵州、四川凉山州及湖南省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安徽省各市主要少数民族是什么
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共有52个少数民族成份,322455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57%。其中,回族30029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满族5410人,占1.7%;壮族2679人,占0.83%;苗族2135人,占0.7%;彝族1923人,占0.6%;畲族1536人,占0.48%。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淮河沿岸和豫皖接壤地区人数较多且集中,皖南人数较少而分散。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城镇的约有13万人,其余居住在农村。人口较多的地、市有:阜阳地区9.6万人,六安地区4万多人,滁县地区3.8万人,蚌埠市1.9万多人,合肥市、安庆市各1万人左右;人口较多的县(市)有:寿县2.8万人、亳州市2.7万人、颍仁县1. 9万余人、定远县1.8万人。全省有三个民族乡、113个民族村(含民族联合村)、27个城镇民族街道居委会。
回族、满族、畲族系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居皖历史最长。元代江淮一带即有回民定居,明清时从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又有大批回民迁入。目前各县、市均有分布。居皖,回民仍保留着清真饮食习惯,亡人实行土葬,每年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满族主要定居在肥东县永安乡,由山西大同府迁入,畲族于清光绪初年先后由浙江兰溪、桐庐、景宁及淳安迁来,部分由福建迁来,聚居在宁国县云梯乡与浙江毗邻的东、南两侧山区,通用汉语,本民族间通话有时用畲族语言。壮族、苗族和布依族大多系由西南迁来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职工。其他少数民族居民一般是改革开放以来来皖经商、就业或因联姻而定居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