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的来历,安姓氏的由来?

安姓氏的由来

一、姓式历史渊源:

1、来源于赢姓,源于轩辕皇帝之孙安的后裔,归属于以国民为氏。

远古传说轩辕皇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在其中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长子叫颛项,延续了皇位。二儿子叫安,被封号于西戎,他去西戎后设立了安息国(今沙特)。到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使者张骞至安息国之后,中国与安息国渐渐有了往来账户。安息国王禅位到皇太子安清时,他不愿意当国王,而想做佛家弟子,于是便剃度出家。安清之后于汉朝桓帝建和二年(公年148年)回到祖国河南省洛阳市,宣传策划佛家,随后就居住了下去,它的子孙后代可能就代代相传为安氏。

2、来源于换姓,归属于君王赐名换姓为氏。

魏晋南北朝鲜卑人中原地区有安迟氏,北魏孝文帝在实施全面汉化改革对策时,把它改成安氏,其子孙后代以安复姓名字,代代相传迄今。

明朝时是前清朝人孟格、达色等姓式,被朱元璋赐为安氏,其子孙后代代代相传迄今。

3、来源于各族人民变姓,是汉化版换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异邦“昭武九姓”,以“安”为氏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步融入到汉族人当中。

唐朝时期“安禄山之乱”的元凶李隆基原是康氏,后随后爸姓冒姓为安,其子孙后代遂以安为氏,代代相传迄今。

唐朝时期有回鹘、奚族人,亦有人以“安”为氏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步融入到汉族人当中。

安氏是中国维吾尔族古老姓式之一。李世民时,由沙特阿拉伯来中国散播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嘎宛思,以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代便以此作为姓。除此之外,于唐贞观初期率部落五千余人赴华居住,且被安放在维州(今四川茂县),之后被授封上下卫将军、定襄郡公的长眠人(今沙特)安腓汗他的儿子安附国(右戍卫将军、进爵为建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市县公)。安思恭(唐高宗李治当时任职鲁州知州),都是安氏维吾尔族的初期先辈。

明朝时来中国古苏禄国(今泰国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代融进回民中华民族后,也取安为氏,现其大家族主要是在山东省德州市、天津市两个地方繁殖。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述,安氏要以国民为姓式。古时候安息国人及安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省)来中国自诩不归者,大多是以安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之中记述,安氏源于安西王子孙后代。塞北专家学者安清,本是安息国王太子,后至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复姓名字。《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又称;“安氏……处于西方国家,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复姓名字。”中国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地区,是中国开启古丝绸之路、扩张中西亚商贸交往必经之道,也是很多留居中国的伊斯兰教之却忆。安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河北省及西边地区。

明、清两朝有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以及其它少数名族里的安佳氏、等多个别姓,后均改成低音部中国汉字“安”为氏。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明军在中俄边界战胜苏联侵略者,《尼不楚条约》签署后,虏获的俘获并没有释放,所有押解到北京市,由清帝赐姓为安氏并留居中国,其子孙后代遂以安为氏,代代相传迄今。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述,满族人阿尔丹氏,原来是达斡尔族姓式,集居黑龙江省,后改中国汉字单姓为安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述,满族人里的安佳氏,原来是锡伯族姓式,集居普塞屯村(今地待考)。后改中国汉字单姓为安氏。而满族人中的勒赫氏,满语为“安全、宏康”,集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黑龙江省沿岸地区等地区。后改中国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中原地区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作满族姓氏后,之后均改中国汉字单姓为安氏。

二、得姓始祖:安清。

轩辕皇帝无子昌意,昌意二儿子名安,远古传说时被封号于西戎,后创建安息国(古安息国,今沙特,在中原的西方国家,间距北京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之为塞北强国)。汉武帝刘彻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账户。汉朝桓帝建和二年(公年148年),安息国皇太子清,字世高,父亲病逝后,不肯传承国王,欲削发为僧,因此积极让位于堂叔,遁入空门到河南省洛阳市,主要从事佛经翻译,在今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为中国初期佛法做出巨大贡献。时和皇太子清一同入汉者均以国(安息国,今沙特)名叫氏,称之为安氏,后人安氏奉安清为安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个祖先

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议郎丞,秘阁校理检正中间书,修生活起居,元丰初使高丽王朝,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学位,改左侍郎,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贡士,授光禄大夫,传戴明史,元佑党人碑,位居政重臣,挥麈前录称公,在国家父尚康宁,且具庆焉,明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右都御史,殉靖康难。是为了江苏省安氏祖先。

安天乐:元到汉年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谱源头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期宾客庆邵邑,旦落南大门多年,转住城东区边关张家冲,殁葬张家冲。元妣,袁氏,系守后哉门袁太监的女儿,兴扈陈三姐妹,生殁佚葬张家冲。继妣,何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三妣,段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产子五:佐;伟;亿;任;伯。是为贵州安氏祖先。

材料尚需填补。

四、迁移遍布:

安氏始于汉代塞北我国入中原地区定居者,多源于昭武九姓,之后又添加鲜卑人、突厥人等少数民族血系,是一个一开始就代表民族同化的姓式。

昭武九姓,是中国汉朝、隋、唐时期对中亚国家中西部十来个弱国总称。其王均以昭武复姓名字。种族通常是粟特人或者其后代,统称为“昭武九姓”。汉语史籍称之原住民柴达木盆地北昭武城,曾经被匈奴人击走,迫不得已西迁往中亚国家河中地区。

昭武一词汇的话来源,现阶段尚不明确。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东侧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在期间,曹国又可分为东、西、中三国。而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述,乌那曷、穆国、漕国都是孙姓昭武的大国。据史籍《隋书》记述,昭武九姓原是月氏人,故居柴达木盆地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由于被匈奴人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部王,以昭武复姓名字。住户关键种地,混合销售养殖业。

粟特人古代历史一直以擅于做生意而出名,长期性控制古丝绸之路里的转贩商贸。早就在西汉时期,洛阳市就会有粟弋(即粟特)贾胡。墩煌古时候烽燧下曾发觉写下来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内容体现了汉末、西晋末年粟特人的做生意组织与主题活动。汉朝至今,昭武九姓做生意范畴更为扩张,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担负外交关系重任,如公年545年北周曾外派酒泉胡安诺盘陀起兵匈奴。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突厥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墩煌、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公文看,兴胡与县管老百姓、行客并排,说明他们也许有一定的独特身份或地位。

六世纪中后期,昭武列国陆续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叶归顺唐代,受安西都护府统制。同时开始遭到阿拉伯帝国侵蚀。多次与唐代求助,接纳唐代赐封的王号,抵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末期列国逐渐衰落。昭武列国概述如下所示:

康国:在今塞尔维亚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核心。重臣三人,共掌国家大事。将兵富强,大多是赭羯(战士职业)。唐高宗李治永徽时因其的为怡景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大都督。唐万岁通天年间(公元前696年),武侧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公年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缴械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唐开元七年(回历近百年,公年719年)复以上请唐代政府部门助其抵抗大食。唐天宝三年(公年744年)唐代政府部门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美国:美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密切相关。唐贞观十六年(公年642年)为西突厥所破。唐永徽五年(回历33年,公元前654年)也为大食所破。唐显庆三年(公年658年)因其的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知州。唐开元六年(公年718年)先后两次奉使来唐朝米国王立即片治肯特君主迪瓦什蒂奇,于公元722年由大食人而俘,旋被害。公年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公年744年,唐代政府部门赐米国王为谦恭王。公年760年之后片治肯特废旧。

曹国: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省伊什特汗市),与康国密切相关。唐开元十九年(公年731年),唐代政府部门封康国王乌勒伽的儿子咄喝为曹国王。唐天宝三年赐曹国王为怀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省凯布德县)。东曹乌鲁木齐布恩吉卡持,一在今乌勒提尤别,一在乌勒提尤别西南地区之沙赫里斯坦。公年722、740年时量词屈从大食人。直到唐天宝十一年(公年752年)尚以上唐代请击黑衣大食。

何国: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边。永徽时因其的为贵霜州,一切君主为知州。

安国: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域。唐显庆中为长眠州,任安国王为知州。其王别顿之遗属可敦在七新世纪末期数次抵御大食侵略。他的儿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谋反,公年709~710年于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主,但唐开元七年(公年719年),笃萨波提曾对唐代以上乞师以抗大食,之后被大食人而杀,他的儿子屈底波曾奉使来唐,公元前751年亦被大食人而杀。阿悉兰当政七年,被大食国哈里发一声令下杀掉,其哥们当政七年,于公元782年(一说公年783年)又被害,其国遂亡。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河段,即伊斯兰教参考文献所指的粟特地区,也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史国、石国等国家。

石国: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唐显庆三年(公年658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公年713~714年大食人曾进入石国。唐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年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要求唐代政府部门征讨大食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年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代政府部门擒突骑施大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公元前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侵略。唐天宝九年(公年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白俄罗斯江布尔城),战胜唐代名将高仙芝精兵。公年753年,唐代政府部门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利导怀化市王。石国至唐宝应元年(公年762年)尚奉使进贡于唐代。

以上列国皆在窣利(粟特)地区。

火寻等国家: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中下游海峡两岸地域。乌那曷,旧安息之地,国都在阿姆河西,东北地区去安国二百千米,大西北去穆国一百余公里。穆国,国都在阿姆河西,亦长眠旧地,东北地区去安国二百五十余公里,至北乌那曷一百余公里,今名查尔米。

漕国:立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八世纪初期臣属罽宾。

在魏晋南北朝,姑臧等地区就会有昭武九姓胡创建的移民聚居地。在唐朝,碎叶、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北京长安、蓝田县、洛阳市、关外道北边河曲六胡州等地区都是有昭武九姓胡的聚居地。公元前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靠唐代,原匈奴里的昭武九姓部族随着入塞,唐代政府为安装这一批昭武九姓而特别设定六胡州。据墩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代在今罗布泊地区是康国大头领康艳典创建的五六座移民投资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江门乡生活着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户,人口数量之前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大陆,很多昭武九姓人杂居全国各地,其聚居地者往往已有头领,称之为大、小头领;在战乱年代通常已有盟主(如伊州)。唐高宗金源九~十年(公年721~722年)攻占六胡州的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为昭武九姓人;安禄山之乱的元凶李隆基、史思明乃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都是昭武九姓人后代。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层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国家歌曲、跳舞、农历历法传到中原地区,而中国的绸缎、工程建筑、冶金工业以及“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国家,昭武九姓人可谓是关键的媒介。她还在中原地区四周的游牧人汗国政治、经济发展、文化艺术日常生活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把粟特文字带到匈奴、回鹘汗国。产生的影响所至,回鹘文、蒙文、满文都可溯源于粟特英文字母。

安氏知名人士空出唐代之后,如唐代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工利民、清朝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诚等。

安息国的安氏自入居中原地区后,分处于河南省洛阳市、甘肃民勤县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市等地区,其中尤以甘肃省、湖南省二省安氏繁殖快速,后安氏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战争经常,烽烟四起,中原地区宗室巨资北迁,安氏也无外其列。因为湖南省所在所在位置属较稳定地区,故北迁安氏,空出甘肃省余脉。此期,北方地区安氏虽笼罩着于战火的阴霾中,却有着发展趋势。三国曹魏有安同,东三省人,太武帝时进爵正定县公,更是以高官佐辅杜家皇室,晚年时期又大兴区寺塔,其族大支多,颇为昌盛。

北魏时期,有鲜卑人安迟氏换姓安,处于河南省洛阳市,后渐与汉族人安氏结合,恩爱有加。

唐代之后,安氏后裔日渐活跃性,知名人士层出不穷。唐代有李隆基,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突厥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再嫁而姓安,从而,安氏中加入突厥人的气血。后李隆基叛变遭前去镇压,安氏分逃于全国各地。

宋、元阶段,金军灭宋和蒙古军队南进,导致北方地区再一次处在混乱状态,从而,中原地区人员巨资南进,安氏后裔也很多携家南徙于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等地。明清时代江苏省无锡市、桂附多安氏。明朝初期明洪武、永乐年间,安氏做为老槐树迁民姓式之一,被安排迁于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地区的地方安氏过海入台,从而徙于新加坡等我国。

山东省日照安姓是流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妻子携子孙后代自江苏东海迁往日照西碌轴沟,次支男士年长者携子孙后代自江苏东海迁往云南景洪。

今日安氏更是以河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安氏人口数量的25%,另安徽省、河南二省也很多安氏,以上三省安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安氏人口数量的51%。

安氏是当今时代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式,人口约二百四十数万,占世界人口数量的0.15%。

五、郡望堂号:

安氏望出姑臧、西贡、龙潭。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知州部之一。西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那时候辖地在今甘肃、甘肃省及青海省、陕西省、内蒙各一部。三国时期曹军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归属于吐蕃国(今新疆省)。五代时期的西夏王朝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乃为西凉州。明朝时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阶段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为县。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套平原政治、军事要地。累计为前凉、后凉国都,南凉、北凉王也曾一度都于此处。故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本名盖臧,为匈奴人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型,故又名“卧龙城”。汉朝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因为汉、羌、匈奴人多种多样中华民族聚居,又位于中西方交通干道,让它很快成为河东区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也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正。汉朝永宁年间(公年301年)张轨为凉州知州,设州治于姑臧。汉朝亡,即是前凉国都,于原城以外增筑四城,人杰地灵,经济发展繁荣昌盛。晋代太年间(公元前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知州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陕西关中。晋代太元十年(公年385年)吕光由此地称凉州知州,第二年建后凉,建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公年406年)曾经被后秦主姚兴任为凉州知州的南凉王脱发□檀入驻姑臧,晋义熙四年(公年408年)将南凉国都由乐都迁此。没多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破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公年412年)将北凉王国均由张掖市迁此,并且在城南区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公年439年)北凉王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里户籍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间县,仍然是武威郡治。自此,姑臧城就以武威城名字世。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争,中原人员避灾西入凉州,姑臧变成保存汉族人文化的重要聚集点,同时也是佛法东传的重地。后凉时,塞北得道高僧鸠摩罗什于此讲经说法,大兴区佛家。北凉王时,沮渠蒙逊尊塞北佛家弟子昙无谶为侯爷,在这里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传统。

武陵郡:汉高祖置郡,治所先往义陵(今湖南溆浦),辖境包含今湖北省西南边长阳、五峰、鹤峰、湖北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河段往西、贵州东部地区及广西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区。西汉时期后退临沅(今湖南常德)。之后郡境逐渐变小。隋朝时期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湖南常德)。隋、唐两朝改成朗州武陵郡,均治龙潭,之后龙潭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市府治所。民国改成常德市县。今为湖南省常德市。

河内郡:晋朝人觉得,古以黄河以北为西贡,南端、往西为河外。春秋时代楚、汉之时,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那时候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往西一带地域,包含汲县。魏文帝黄初期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市(今河北省冀县),四县随着改属、之后又重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是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省鄄县)陈留国有封丘、沙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是燕。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西贡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成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西贡县的名号不会改变,常以治所。民国政府时,改西贡县为沁阳县。

2.堂号:

济世堂:材料尚需填补。

中和堂:材料尚需填补。

天全堂:材料尚需填补。

安姓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