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历史地位为何如此重要(河西走廊兴衰历史走向)

引言:

它汇集了许多地貌风光,如雪山、绿洲、沙漠、戈壁等,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风景走廊;

它是一条穿越千年的文明走廊,蕴含着古道驿道、长城雄关、石窟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

它集中了风、电、光、气等多种新兴能源,现在正在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一条繁荣富强的能源走廊。

它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名片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自然风貌十分丰富。可以说,除了没有大海,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理形态几乎都聚集在这里。

它不仅在古今历史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在中国文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走廊翻阅了中国五千年的古籍,在每一页都刻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军事枢纽:得天独厚的兵家必争之地

河西位于甘肃省西部,位于黄河以西,故名“河西”。河西南北两侧群山环绕,南侧群山绵延,北侧群山如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

在南北山麓之间,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10到100多公里的狭长走廊被凿开,中国孩子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两侧的山脉高耸入云,很难超越普通的商务旅行。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战斗大军,如果他们想穿越这里,他们也必须首先通过大面积沙漠戈壁的许多考验。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风沙侵袭是家常便饭,特别不适合从事生产活动和定居。

对于生存物资匮乏、适应能力不足的古人来说,河西走廊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成为保护中原王朝土地人民的天然屏障。

在一大片沙漠上,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成为唯一的绿洲,不断滋润河西走廊开裂干渴的土地。经过几千年的冲刷灌溉,走廊腹地形成了50多条内陆河流,以及武威永昌、张掖酒泉、玉门敦煌三大平原。

直到今天,这三个平原仍然是甘肃省水生植物最丰富、最适合种植和放牧、农牧业最发达的丰富之乡。

没有祁连山,河西就不会有几千年的繁荣和辉煌,这里也不会有那么多传说。

为什么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从古代战争的角度来看,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阅读中国通史,你会发现中国文明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平原农业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历史,它们相互碰撞和融合。谁在地图上?正是这条自然形成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接龙,西接西域,北接匈奴、突厥、南通吐蕃、吐谷浑、羌,就像中原王朝驻扎边境的臂膀,牢牢把握着世界。

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只要河西走廊的防务稳定得到保障,就有“一夫当关万夫不开”的信心。无论敌人是匈奴、吐蕃、突厥人还是羌人,他只能叹息。

而中原王朝如果想对外进取,从河西出发,就像破竹一样居高临下,攻防两便自由进退。

唐末吐蕃趁安史之乱趁虚而入,大军一度攻入长安,对关陇虎视眈眈构成直接威胁。

后来,由于失去了河西之地,北宋被迫长期受制于西夏,在外交和军事上屡遭亏损。

两个强大的王朝失去了河西,就像断了一臂,很难保护自己。可见河西走廊对中原政权有多重要。因此,后人有句话叫“河西不固,关中不可都”。

二、文化纽带:各种文明碰撞融合的见证

“56个星座有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个家庭”。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然而,两千年前并非如此。中国多民族文明的融合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旅程,河西走廊正是这一壮举的重要见证。河西走廊自成一角,同时又四通八达,与中华文明欣欣向荣的多元格局高度契合。

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促进官方与民间使节商贩的政治经济联系。由此产生的丝绸之路现在闻名于世,但汉武帝派使修复的初衷却鲜为人知。

两汉绵延320年,自始至终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汉武帝时期,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充满了傲慢。他们经常派骑兵南下骚扰长城以北和以西。守卫边境的士兵很难抗拒,当地人也很痛苦。

为尽快消除这一北方大病,汉武帝站在地图前苦思冥想,最终将目光定格在西域诸国身上。

因为匈奴人依靠自己的马烈枪长,没有注意到任何其他政权。他们对外侵略的目标不仅是汉朝,还有西域的弱势国家。

汉武帝与西域国家交朋友的目的是以河西走廊为基础,在东西向上建立一条一致的联盟战线,共同对抗和隔离匈奴的共同敌人。

这一提议得到了西域国家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国家融合的进程。

西汉政府打败匈奴后,获得了对河西走廊的绝对控制,迅速发挥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优势,在当地设立了河西四个县,颁布了“复垦、边境保护、移民复垦”的八字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管理,加快了汉朝统一西部地区的步伐。

此后,河西走廊从传统游牧区转变为新兴农业区和手工业区,中原封建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继承和发扬。

发达的农牧业和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河西迅速发展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享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美誉。直到唐初,它才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经济实力的繁荣也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发展。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河西地区,都将成为军队集结休息、物资转移供应的首选。

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密切,河西走廊的商业区和城市规模迅速活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重要场所。来自西部地区和草原的销售团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异国文化带到这里,使河西走廊成为世界文明传播和整合的纽带。

汉学大师季羡林系统地总结了世界文明史。他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种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历史悠久。这四种文明的唯一交汇点是中国敦煌和新疆,即河西走廊附近。

在中西文明几千年的碰撞交流过程中,河西走廊广泛吸收了祁连山冰水等地外文化,不断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土壤,在宗教、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肆意绽放。

三、王朝兴衰:中原王朝强弱的风向标

现代考古研究多次证实,几千年前,河西走廊孕育了辉煌的新石器和青铜文明,是中国最早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地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原五霸七雄相互分离时,河西已成为大岳、乌孙、匈奴等草原游牧部落的家园。

公元前2世纪末,汉代国力日益增强。打败匈奴后,他们将河西走廊纳入自己的领土,这让匈奴人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失去祁连山和燕支山是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的致命打击。

河西归汉后,大量中原移民涌入这里。汉廷不仅加强了长城的城市防御,还分为酒泉、张掖、敦煌和武威“河西四县”。同时,他们派出了大量的人力来填补边境粮食和常驻军队,在这里带来了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的习俗和制度。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王莽篡权创立新朝以来,河西一直是一个军事力量雄厚、仓库丰富的富裕县,商业贸易的繁荣在全国排名第一。

魏晋时期,与中原政治动荡相比,河西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更适合人们安居乐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在这里定居。总人口达到了汉唐时期的历史峰值,河西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隋唐时期更加重视河西的经营和发展。隋炀帝曾两次派心腹大臣到张掖,在武威、敦煌等地之间奔波,以吸引西域吐蕃等地的商人。

公元609年,杨迪皇帝亲自巡视张掖,盛宴款待西域27国的首领和使臣。唐代,经太宗、高宗、武则天数繁荣。到开元、天宝年间,河西走廊已成为农桑繁荣富裕世界的重要经济城镇。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转折点。长安落后后,中央政府迅速失去了包括吐蕃占领的河西在内的北方许多重要城镇。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河西经常易手,被吐蕃、维吾尔族、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争夺,旗帜遮住了太阳。受旷日持久战争的影响,河西社会经济迅速衰退,再也看不到昔日繁荣昌盛的盛况。

元末明初,明廷制定了严格的卫所制度,在北关外设立了“关西七卫”,以为是中原的屏障,以扫清盘踞边疆的元军残余。

此时,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成为明代中央重兵驻扎的关键枢纽。因此,河西走廊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清朝以后,虽然河西走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如以前,甘肃政治中心也从张掖到兰州,但由于朝廷的政策关怀和精心管理,河西经济迅速恢复振兴,“金张掖”“银武威”的声誉仍在全国范围内。

结语:

它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对外战争兵家必争的地方;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纽带,也是历代民族财富兴衰的风向标。

河西走廊作为西北古代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参考:

1、《汉书》

2、《新唐书》